體檢報告上,有時會出現(xiàn)息肉、囊腫、增生、結節(jié)等字眼。畢竟是身體內長了一些“多余”的東西,大家心中難免忐忑,需要做手術嗎?會癌變嗎?
身體里的息肉不重視
可能會癌變
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(yī)院普外科主任醫(yī)師汪棟表示,息肉是人體某個正常結構上贅生的一塊“肉”。大多數息肉是良性的,但部分息肉則有癌變可能。
膽囊息肉:
膽囊息肉主要分為膽固醇性息肉、炎性息肉、腺瘤性息肉。
● 膽固醇性息肉:
大多數膽囊息肉都屬于膽固醇性息肉,癌變幾率低,每半年到一年進行一次隨訪檢查即可。
● 腺瘤性息肉:
癌變幾率高,需要提高警惕。
當患者符合以下幾種情況時,應高度警惕膽囊息肉癌變的可能:膽囊息肉比較大,超過1厘米;膽囊息肉基底較寬;單發(fā)息肉,也就是只有1個膽囊息肉;膽囊壁明顯增厚;膽囊息肉短期內增長較快;合并了其他膽囊疾病,比如膽囊結石或膽囊炎;具有膽囊癌家族史。
以上這些患者,建議積極進行手術治療。
胃息肉:
胃息肉中,約80%為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,癌變可能性較低;約20%為腺瘤性息肉,癌變可能性相對較高。一般情況下,一旦發(fā)現(xiàn)胃息肉就應進行活檢,以確定其病理類型。
如果胃息肉直徑小于1厘米且數目較少,可先進行定期監(jiān)測。
如果胃息肉直徑大于2厘米,則不論息肉多少、類型、有蒂無蒂,最好進行切除以防癌變。
腸息肉:
腸息肉主要分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。其中,腺瘤性腸息肉是公認的腸癌癌前病變,有研究表明,95%以上的結腸癌來自腺瘤性腸息肉。
一般情況下,腸息肉數量越多、越大,癌變幾率越高,發(fā)現(xiàn)腸息肉,應盡早切除,以防癌變。
如何預防息肉發(fā)生
1.規(guī)律、合理飲食,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,多攝入膳食纖維,少食用高脂食物,戒煙限酒。
2.每年定期進行體檢,通過B超等檢查方式,檢查體內是否有息肉出現(xiàn),有癌癥家族史的人尤其要注意。
注意:
息肉切除后,存在復發(fā)概率,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復發(fā)概率較高,需遵醫(yī)囑定期進行復查。
體檢查出以下疾病
不要過度治療
1/ 囊腫
基本不需要特殊治療
囊腫是一種良性包塊,一般情況下對健康影響較小,體檢時如果檢查出囊腫不必過于緊張。只要囊腫沒有對周圍器官產生壓迫或誘發(fā)了發(fā)炎、感染,則基本不需要特殊治療。
乳腺囊腫:
95%的乳腺囊腫無需進行特殊處理,每半年進行一次B超檢查即可。如果是40歲以上的患者,每年需加做一次鉬靶檢查。
肝囊腫:
絕大多數肝囊腫不會癌變,且不對肝功能造成影響,所以只要肝囊腫沒有導致身體不適則可以不用進行治療,每半年進行一次B超檢查即可。
腎囊腫:
腎囊腫較為多見的是良性單純性腎囊腫,惡變幾率較小,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發(fā)現(xiàn)前基本不會產生不適癥狀。
所以如果腎囊腫小于5厘米,且沒有不適癥狀則不需要進行治療,3~6個月進行一次B超檢查即可。
2/ 增生 不一定發(fā)展成癌
增生分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。生理性增生有時對人體是有益的,病理性增生通常對人體是有害的,但也不意味著病理性增生就一定會發(fā)展成癌癥。
前列腺增生:
大多數早期前列腺增生選擇保守治療即可,治療效果比較好,癌變幾率比較小。
骨質增生:
俗稱“骨刺”,是一種人體代償性增生,即通過增生來幫助支撐身體、穩(wěn)定關節(jié),如果沒有給身體帶來不適,則不需要做特殊處理。
3/ 甲狀腺結節(jié)
大部分都是良性的
臨床上有多種甲狀腺疾病,比如甲狀腺退行性病變、炎癥等都可以表現(xiàn)為結節(jié),相對于其他結節(jié),甲狀腺結節(jié)較為常見,在成年人中,甲狀腺結節(jié)的患病率在20%以上。
不過,絕大部分甲狀腺結節(jié)都是良性的,惡性率不足1%且不需要治療,每半年到一年進行一次隨訪檢查即可。